早期台灣在清國治理台灣西部,所有南北貨物來往以海運為主,所以有一府「台南」,二鹿「鹿港」,三艋舺「萬華」。這三地是南中北三個通商口。還有一個通商口在苗栗通霄,剛好是南勢溪的出口,在早期是南部海鹽北運的口岸。「挑鹽古道」全長四公里,上坡台階一千兩百三十七階,從苗栗通霄到銅鑼。現在,在通霄的台鹽精製鹽場的場地,就是古時候,南鹽北送的曬鹽場集散中心鹽館埔。早期,台灣北部沒有鹽場,多數的食鹽,必須從台南的七股鹽場運送到北部,這些海鹽曬好之後,經由海運抵達南勢溪口,用牛車送到鹽館埔置放之後,然後由挑夫把海鹽運往後山的銅鑼、三義、苑裡等地,因為牛車無法通行的山區,必須依靠人力挑夫運送,所以,形成這條挑鹽的古道。古道經過虎頭崁,大興禪寺,九華村,最後到達銅鑼、苑裡、三義,這條古道開始建於清國道光,同治年間又修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