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mur】想了想,覺得會被我認定是看了很煩(而且我學生要是在互相不熟的互動裡講出來用出來,我一定會糾正的)那種「支語」,幾乎都是2000年以後網路發達,開始在中港台網民間藉由看網路小說、論壇聊天,因源於網路互動而擴散的那些對岸次文化用語吧,裡面還夾雜了應該是他們農村或二線城市子弟藉網路擴散的地方土話,被漢語拼音縮寫成流行語 然後我發現我判別的方法蠻簡單粗暴的,就是1. 這個詞台灣已經有自己約定俗成的用法了(而且有自己截然不同的語境搭配) 2. 對岸在某個意思所表達出的某個詞就是相較聽了不雅,不雅的東西不值得受它影響,台灣就算自己在地脈絡的髒話已經夠用了,不想連這種最貼地的次文化俚俗用法也捨棄自有物。

啊,總之我的那個判別點(也就是我的「那條線」)好像是「守住自我在地的次文化風格」(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