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兩天有很多關於性別的議題,不意外的又出現了「溫柔同理/檢討受害者」的討論。
思考了一下,我的確認為情緒性的文字無助於溝通,且在對他人的文字做出反應以前,先看見他的處境、想表達的意義比較好,但我認為這跟單純呼籲「溫柔同理」有別。

這是「看見情緒,並與情緒保持距離」。 #正念

這不代表情緒不重要、不可以表達情緒。
因為有情緒、感受,我們才能在被規訓的理性發作以前,察覺隱微在「不是故意的」之中的歧視、偏見。因為憤怒、哀傷、委屈、難過等等的情緒,我們才有動力不斷追尋平等、自由。

要與情緒保持距離的原因,是因為情緒會妨礙我們看見事實、做出決定。
自己的所作所為,無論是有意或無心的,都會帶來相對應的結果。而被情緒影響下的決定,即使與本意違背,還是要自己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