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認識能享受育兒樂趣與成就的婦女們基本上有個共同特徵:自己想生+有充分的人力可分擔+擁有一定程度的個人生活空間。除了配偶下班後會積極參與之外,上一輩在白天也會幫忙(雖然也會碎嘴和亂出意見)。反之認識的醫生娘雖然不用工作也不用負擔家務勞動(家中有幫傭)只要陪玩就好,在生到第四胎後已開始顯露明顯的疲乏。

與其死抱著母愛神話不放,希冀某種缺乏根據的演化分工論能把女人塞回歷史其實不長的孤獨育幼「傳統」角色,告訴她們這樣分配很「公平」,還是面對現實吧:要麼社會能提供具備前述條件的友善育幼環境,要麼就是迫使經濟條件不理想的部分女性出租子宮。少子化不全然是經濟導致,它也是社會對女性的子宮控制鬆動的必然現象,讓基於任何理由不想生育者得以選擇更自由的人生。雖然譴責她們不履行「責任」的聲音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