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致曲是從「誠」發出,「誠」是天道也是人道,是總持地說,已經將四端心都涵蓋在其中了。「誠」相當於《論語》的「仁」,是一切道德觀念和行動背後的內在動力根源,包羅萬有。二是孟子舉「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為例,指證人之性善,即使不做修養工夫,惻隱之心或不忍人之心在生活中仍然會隨時呈現,但不一定充分自覺,需要刻意保存。「致曲」的層次應該比一般人更高一層,已經自覺到性善或「誠」的存在,而去做進一步的推擴,使「誠」貫注到事事物物之上,一言一行都是誠的展現。簡單來說,就是無論大事小事,都以認真、清楚的態度去面對處理,盡力將每一件事情做好,自然有感動其他人事物的力量。這一章用六個字來描述至誠之道感動天下的過程:形、著、明、動、變、化。其中「形」「著」是一組,屬於靜態的;「動」「變」是一組,屬於動態的